查看原文
其他

时评范本精读:莫让方言成为消失的历史(思路点评)

汪国胜 湘语文 2022-04-30
点蓝字关注我 满满都是干货


莫让方言成为消失的历史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汪国胜 点评:湘语文


(点评:题目即为文章观点,运用“莫……”句式)


①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保护语言资源,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语言生活的丰富、语言研究的推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点评:开篇抛出“方言”话题,简练概述保护语言的重要意义)

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有的面临消亡的境地。比如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原先叫“父、阿爹、阿母、家公、家婆”,现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向普通话靠拢。大冶方言的变化只是汉语方言变化的一个缩影。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点评:分析“为什么”的问题,段首句为本段中心句。列举金湖方言一例,证明保护方言的紧迫性,指出弱势方言面临消亡的局面)

方言保护要特别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在南方方言区,特别是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十里不同音”很常见。湖北东南部是赣语区,县域内乡镇与城关、乡镇与乡镇之间,方言都有区别,有的差异显著。对于方言的保护,过去往往比较重视的是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大城市的强势方言。其实,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目前,县域、乡镇方言有的处于两种境况:一是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变化速度在加快;二是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县域、乡镇方言这种迅变、衰微的趋势,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因此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点评:分析“怎么做”的问题,提出“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的策略

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手段,全面准确规范地记录方言事实,保存方言面貌,并做到有效开发利用。就目前实施的“语保工程”而言,可谓成效显著,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既跟现实条件、调查方案及技术要求有关,也跟有些点调查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现在设计的调查方案(《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仅调查了1000个单字、1200条词语、50条例句,这只是一种概略性的调查,只能反映方言的基本面貌,并不能全面深刻反映方言事实。有的调查人员因为专业素养有限,调查培训不足,在方言记录和描写上难免出现一些误差。另一方面要切实有效地维护和优化语言生态,营造方言使用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换句话说,要着力保护方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激发方言活力。这种环境或氛围,就是全社会尊重方言,爱护方言,容许在非特定场合自由地使用方言。相对于方言的记录和保存,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更加困难,更为艰巨。(点评:继续分析“怎么做”的问题,提出“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的策略,分“一方面”“另一方面”两个角度具体分析)

方言传承是对方言的最好保护。方言不光需要保护,还需要传承,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方言的传承,既要有国家语言政策的强力支持,也要有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措施。除了方言的使用、方言的学习与教育,大众传媒也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比如湖北电视台的《都市茶座》、湖北经视的《咵天》,这些方言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客观上为武汉方言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在推广和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在方言区鼓励学好和用好方言,普通话和方言共存并用,和谐发展,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生活。(点评:层层推进,补充完善“方言保护”的内涵——传承方言,以湖北电视台为例,加以佐证)


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要大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支持方言保护,充分激发方言活力。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方言保护,方言的保护才能切实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点评:进一步明确“方言保护”的参与主体——从“学界”到“全社会”。并发出呼吁,提出希望。)


总评:

标题亮观点,态度鲜明,主体部分的“为什么”“怎么做”分析透彻。段首句作为该段中心句,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论证过程讲道理,摆事实,有说服力。



补充阅读


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昌俊 

  

  “飞起吃人”“捉麻麻鱼”……这些地道的重庆方言、俚语,还有多少为人所知?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8月,4名高中生将携此论文角逐决赛。

  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对于方言的乡愁。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卫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

  比如2015年,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发起了一项名为“響應”(响应)的方言调查计划,将用5至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用声像方式保存方言资料。再比如,北京、上海等地教育部门正积极推动方言进课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衰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所以,仅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我们也需要保护方言。

  不过,在主张“共同语言”的现代社会,是否有必要保护方言,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必然是用全国的各种语言甚至是世界的各种语言”。言下之意,保护方言其实是很难的。但保护难度大,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任由方言的消逝,如何保护才是关键。

  在全球化时代,希望依靠行政力量来保卫方言,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可以借助行政权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敬畏,让方言消失得慢一点,或是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与传承方式。比如,在城镇化进程中,适当保留一些“乡音化”的地名;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对那些与方言有关的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给予必要的扶持。而在社会层面,消除对方言的歧视很有必要。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保护方言”的声音与行动,包括这次4名高中生的论文,多发轫于民间层面。这象征着民众对方言的怜惜,带有某种文化自觉的意味,也让人对方言的前景有相对更乐观的期待。这也给我们启示,保护方言无须刻意的强力安排,而要多依循社会的自发动力,给予方言保护必要的空间。作为社会环境的产物,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它有着自己的变化规律,方言也不例外。认识到这一点,在今天谈保护方言,不妨说是谈如何让社会语言的流变显得更自然。

  到底如何对待方言,其实并无多少深奥的道理可辩。它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的还是一个社会对文化多元性乃至亚文化的包容度。特别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社会,方言或是维系乡土与城市联系的精神与文化纽带。


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乡愁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曹承俊


  方言是很多人的文化乡愁,不同地区的方言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程度上讲,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口语式表达”,通过方言便能知晓文化的脉博。当下,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的人往往会因为一句乡音而倍感亲切,方言可以让人感受到无限的温暖。

  方言的消失必将留下遗憾。现在,方言的使用逐渐变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孩子受到的大多都是普通话和英语的双语教育,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少会用到方言,方言很可能就在不经意间消失了。其实,方言可以与“双语”和睦相处,在不同场合下区别运用,这也是语言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保护方言就是记住“文化乡愁”。走在四川的街头小巷,听着街头的时不时传来的四川话,你会发现原来你已经身在蜀地;在江南水乡游玩,如果没有些许吴侬软语,总是感觉少了些味道。保护方言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方言背后的文化,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也有着不同的方言,方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经过了漫长岁月流传下来,方言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值得去保护。

  保护方言,我们在行动。早在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是一种思路;在有些地方的公交车上,车辆到站时会先用普通话播报到站信息,紧接着一段方言报站,这也是一种思路。语言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只有在生活中频繁使用才能自然的把方言传承下去。

  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熟悉的方言或许会减少,或许会演变成新的方言,但无论何时乡愁都需要排遣。



时评精读:竁、杲、羙、轟,你的名字怎么念?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为奔跑的人喝彩(思路点评

人民网三问“国民素质”,时评范本!

人民网连发五篇千字文评香港局势,时评范本!

时评范文点评: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最顶级的时评范本!

时评精评: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热点时评:让城市和乡村互鉴共进

时评范本:挂“勿需让座”胸牌“硬核老头”

“精准扶贫”主题时评六篇(点评版)

时评精读:带学生包场网吧后,他又包场电影院

时评精读:网络安全,既是防线又是底线

人民时评精读: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回应学术不端质疑,依法调查是唯一办法

贫困县花2亿建高中,值不值?



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由湘语文点评与制作。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保留所有作者和评者。




“湘语文”姊妹号,资源共享平台“语文好”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海量精品资料直接下





不能留言点赞 就请点下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